妹妹在香港成績的落差在美國追上了
狀元哥哥及中文中學的妹妹
哥哥袁宏基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舊制會考30分滿分,就算不到外國讀書,也不難在香港拔尖提早升上大學。妹妹袁淑姬在香港就讀中文中學,成績一般。兩兄妹成績上差異甚大,漸漸的,妹妹變得自卑,說話愈來愈少。爸媽也感矛盾,一方面對哥哥的成績當然感到雀躍,但另一方面又對妹妹的情況感到憂慮。
在美國學制中,兩兄妹拉平了
哥哥與妹妹先後到美國讀書,同樣走了5年讀書之路,兩人竟然最終在同級的頂尖大學畢業。兩兄妹拉平了,而且,妹妹用了更少的時間,及更少的學費完成同樣的學業。先看下表:
哥哥 | 妹妹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大學四年級)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大學四年級)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大學三年級)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大學三年級)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大學二年級) | Shoreline Community College (社區大學二年級)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大學一年級) | Shoreline Community College (社區大學一年級) |
美國中學交流計劃12班 | 美國中學交流計劃11班 |
香港中五 (會考30分) | 香港中四 (成績一般) |
美國中學交流計劃 – 妹妹的轉捩點
哥哥成績卓越,根本不用美國讀一年中學,便可直入世界名校,但這是哥哥的選擇,他說:「這一年的讀書及生活經驗,一生難求,一生受益。」
第一年美國中學課程卻是妹妹的轉捩點,這一年修補的不單是英語及成績,更重要是信心。一年中學後,妹妹不著急即走哥哥的四年制大學之路,因為她知道,若中學後馬上升上四年制美國大學,她只有一年優異的美國中學成績,不會有很好的大學選擇。穩定下來後,妹妹選擇一條循序漸進的升學途徑,先入讀兩年社區大學,因為學分是等同四年制大學第一、二年的,所以決定在社區大學再努力頭兩年大學課程,第三年便有更好的選擇。
結果,妹妹踏入華盛頓大學,與哥哥第一年就入讀的密歇根大學是同級大學!這刻,妹妹追平了狀元哥哥!
勿絕對以香港成績估量自己
常常聽到年青人說:
「我不喜歡讀書。」
「我讀不到書。」
想提醒年青人,切勿絕對以香港成績估量自己的讀書能力。每句說話多加數字便可將局面扭轉:
「我不喜歡以這個方法讀書。」
「我在這制度下讀不到書。」
這期介紹的妹妹,及上一期介紹的陳雪瑩,均在香港找不到讀書的樂趣及成功感,漸漸卻步。還幸她們沒有放棄自己,勇敢的離開香港,在另一個學制中走出另一條路,才知道美國學校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要求,對「好學生」的看法都不一樣。此路不通,另闢蹊徑!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