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孩子需要一顆 –

中國文化種子!

CHA DUK CHANG

小孩子蜂擁學習鋼琴,是鋼琴音色、意韻比二胡豐富嗎?芭蕾舞蹈學校招生不絕,是芭蕾舞比中國舞優勝嗎?五線譜都是音樂書記譜的標準,是五線譜比工尺譜好用嗎?西方歌劇音樂劇參與費用高昂,參加者卻大排長龍,是西方歌劇比本土粵劇藝術層次更高嗎?

其實,藝術不宜以優劣比較,是各有特色而已。但要討論的,是以上舉例的鋼琴、芭蕾舞、五線譜、西方音樂劇,都形成一個學習的普遍性;而對於我前列的比對問題,大部份家長及小朋友或許無以作答,因為根本就從未接觸,何來比較、分析的條件?

我們沒有條件對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作出回應,是因為從沒種植一顆種子。

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教育模式,讓我們接觸到不少學科,亦睜開了學子的對外視野;卻偏偏沒有普及到一個重要學科 – 中國文化。

九十年代,卻又突然於中六、中七班開展了一科「中國語文及文化」課程,課程終究是冒出來了,但卻又不得其法,以死背硬讀,考試甄別作為手法,給學生一個分數,以證明他認識不認識中國文化。一個就讀名校中六的學生曾說:「考試過後,我四十歲以前都不要再接觸『中國文化』四個字!」原因不難理解,因為課程來得艱澀、枯燥,更難堪是,就連教授這一科目的老師也未曾有裝備,結果是令到這個題目「得人驚」!

事實上,中國文化怎會「得人驚」,只是我們錯用方法吧了。文化不應是背誦的東西,而是要親自體會才能感知其內涵的智慧結晶。

文化應在小朋友階段扎根。要打開巍巍中國文化之大門,我建議小朋友從粵劇學起,為甚麼?因為它動態,切合孩子蹦蹦跳的天性;因為它好玩,多元化,有不同呈現模式,切合小朋友貪玩的心態;因為服裝頭飾閃爍奪目,切合小朋友「貪靚」的本性。

有了這顆種子,對於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其他文化層面,才有開拓的條件;對於外國文化的輸入,才有分析、比較的基礎。屆時小朋友不需要告訴我鋼琴與二胡那一樣藝術性較高,因為沒有比較的必要,但大抵可以告訴大家兩者的分別。

我們沒有自己的文化藝術審美觀,便無從對其他文化作出選擇回應,面對外來文化的輸入,容易傾向全盤接受: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自己的文化價值,最終成了別人的文化附庸,是所謂無根。

學習粵劇,就正如學習英語。我們不期望學了英語,人人最終成為文學作家、翻譯大師,卻期望達到聽、講、寫,及日常流利溝通的能力,視之為種在身上的日常裝備。粵劇如是,筆者建議以此為苗,讓孩子以喜樂、輕鬆的途徑接觸粵劇,接近中國文化。

(完)

「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
馬曼霞 – 藝團總監
chadukchang@yahoo.com.hk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