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濟而有效的

海外及本地升學計劃

20120706-EDUCATIONlv3

公開考試陸續放榜,今年競爭特別激烈,當只有極少數學生能爭取到資助大學學位的同時,其他考生的選擇又如何?

看似不用過於擔心,因為眼前還有其他選擇,副學位、IVE、知專、VTC、國內、台灣… 林林總總,看得眼花撩亂,想得心亂。一般想法是:首選資助大學學位,次選副學位,再下去才想IVE,或是出外…


「退而思其次」的升學盲點?
考不上資助大學學位的學生,往往以退而思其次的想法報讀課程,心態只是「總之有書讀」。筆者卻認為,絕不能單看這一年有無書讀,卻更要考慮,完成課程後的出路?銜接課程的成功率?課程費用?所需時間?個人興趣?銜接不成的話,現有課程的認受性?才再銜接其他本地或海外課程的成本?額外所需時間?

更重要的是,再完成課程後,除了一紙證書,自己能力及內涵有多少提升?提升的總成本?計算成本當中,年青人往往沒有將時間也一併計算,其實「時間」正是一個沉重的成本。

決定升學途徑,必先考慮成效,成效包括:資格的認受性及個人滿足感。光願意付出時間,繳交學費,付出努力,換來一個不被重視的學位,或甚至自己沒有興趣的學科範圍,徒努無效之餘,更虛耗光陰,父母付出的是金錢成本,學生付出的是時間成本。

對於更多家庭來說,可能更須要考慮經濟能力,有家長可能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承擔子女的學費,大大收窄了子女升學的選擇。

其實,包括家長、學生及不少老師都把自己的視點及想法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空間,雖然知道本地教育制度有不少扭曲之處,卻仍然默默願意被公開考試帶著走,賭注,就是學生的前途。

英制、美制、中制?
香港百多年來沿用英國的教育制度,這是一個5年中學、兩年預科、3年大學的制度。轉制後,今年開始有第一屆新高中學制考生參加公開考試,爭取入讀大學機會。這一個新高中學制只被稱為「334」學制,相對以前的英式學制,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學制?其實是美國、中國沿用的學制模式。

本欄作者從事升學顧問17年,現已退休,成立「原來我得架」美國交流計劃獎學金。筆者旁觀香港教育制度多年的轉變,及升學選擇的利弊,分析出一個既經濟而有效的升學計劃,實踐多年,九成多學生做出成效,改變一生。

此後,筆者將陸續分享多年經驗,從學生角度,提供一個每個學生都行得通的升學途徑,再從家長角度,提供一個約相當於香港升學所需費用的海外升學選擇。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editor

Loverkids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