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考慮升學國家的五大因素
(五) 居住形式 (之三:學校宿舍)
學校宿舍 – 權宜之計
一般稱離開原居地,到海外升學的學生為「留學生」,身份就是「學生」。為甚麼有些學生成功,有些失敗;有學有所成的,亦有爸媽說:「早知不讓他出去。」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個單一的「學生」身份。即是,「學生」的責任在於認真讀書,執行「學生」應有的工作,學校的監察範圍亦只在於學生在校成績、行為。校園以外,學生擁有無限大的自由空間,學校已無從過問;到底學生是否規行矩步、有沒有認真讀書、認識到怎麼樣的朋友、消費模式、自理能力如何… 都操控在學生自己手上,遠方努力掙錢供讀的父母所知的,就單憑子女選擇性的交代。
所以,有家長覺得入住學校宿舍有一個起碼的保障。不錯,總比與親戚同住,或與同學分租樓房感覺都較為妥當吧。
都同意。但又試分析入住宿舍有甚麼不足之處。
宿舍性格
宿舍給家長一份安全感,那一份安全感大抵來自宿舍規矩吧。
很多宿舍會規範學生晚上返回宿舍時間,卻管不上他有沒有回去;規範他宿友的國籍、年齡、性別,卻管不上他的背景、性格。舍監管的是甚麼?管的是有沒有遵從宿舍規矩,宿舍以外,父母不能再依賴宿舍規矩了,更何況不少舍監本身只是學生,舍監是一份兼職工作?
宿舍規矩管出來的是宿舍的性格,頂多是訓練學生的順從能耐,即所謂乖不乖,遇上本身就是乖的,住不住宿舍影響不大;碰上本身行為誤差的,宿舍生活亦很難有所輔助,亦鍛鍊不出他的行為與處事。再遇上一位行為差劣的宿友,就要考驗年青人本身的定力,這個又談何容易,年青人本身就是容易被影響的一群。
宿舍關閉,學生回港
宿舍周期與學校上課日期配合,學期完畢,宿舍也隨即關閉,學生必須離開。
學校甚麼時間休課?宿舍甚麼時候關閉?假期。聖誕新年、暑假、學期完結…
學生便必須離開宿舍,家長的想法是,與其到處亂跑,額外消費,倒不如以相約價錢,給他一張回港機票,一家團聚,倒也划算。
所以我們經常見到學生一年數次回港,數個月便又一家見面。
欠缺甚麼?
所為欠缺的是一股當地文化。住宿舍,與當地人的融合有限;每逢當地人的假期,學生也就回港,對當地的生活文化也不能認識透徹。
如果我們只求一個學位,一個資格,問題是沒有的。但年青人老遠跑到外地,只做一個單一身份的「學生」,卻沒有將「學生」身份打開,利用當地賦予不一樣的環境條件,與「當地人」融合,學習額外的生活知識,如語言、文化、朋友等,得益便局限了。
如何達至海外升學豐碩的成果,不妨考慮另一居住形式 – 住宿接待家庭,家長放心,學生得益。下期再續。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