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特點
作者:梁國澄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委員)
馬曼霞老師的兒童粵劇,我跟進了差不多十五個年頭。從《月亮姐姐睡何鄉》、《灶王爺爺》 、 《點解點解大封相》、《三眼落難小神仙》到今天的《師公出馬》,都以它鮮明的特點成為一個獨立於時世的文化現象。
《師公出馬》的創排,我和馬曼霞老師有過一些交流,綜觀全劇的結構,又較之前四部全劇的創作有了新的特點,那就是更具生活的張力,現代的更現代,傳統的也更傳統。
具體展現在:
1. 把兒童當下生活片段寫入粵劇,“打機上天宮”,穿越時空。突顯了時代性。
2. “打機”〈鬧天宮〉演出,運用的是《斬三帥》的粵劇傳統排場。粵劇的元素在現代生活方式中得到體現。
3. 〈找師公〉關鍵在找,劇中表現現代生活形式,運用虛擬手法,保特了戲曲虛擬化的特點。
4. 在〈我之本〉一場,又把小朋友從現代帶回傳統水墨繪畫的現場,表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5. 有趣的是,教導小朋友〈家之本〉道理的不是說教,而針對四代同堂的觀眾,調動長幼之間經久不息的全場互動。
6. 這種互動的題材不是頂天立地,而是中國人生活的基本功:抓筷子。
7. 為生活技能做科普,“三十二刀基本功”演譯成帶旋律的口訣,便於傳誦。
8. 為科普兒童德育,《弟子規》的選段譜成粵曲傳唱。
9. 針對兒童對遊戲《麻鷹捉雞仔》的興趣,創新一條兒童喜歡粵劇的橋樑,用二流鑼鈸和音樂序創作新的流行小曲。
10. 以主題曲《好孩兒》承載一個垮時際的兒童心靈培育理念,其流傳對後代社會風氣產生教化意義。
這十個方面的特點可見,不是粵劇對兒童無用。參與了這場互動,你會發現,不光小朋友不願離場,連你自己也會因此而置身粵劇。
馬曼霞註:成熟的文化藝術不是突然從天掉下來,它是歷代先賢累積的努力成果,我們有責任承繼、保存和弘揚。但文化若不能去蕪存菁及因應時代而發展,即使保存得再好,只能是死文化,正如博物館內的陳列品。 文化藝術要有生命力,必須反映時代的需要,引起群眾的共鳴! 立足傳統,展示時代的民風物事,企圖為社會的問題在傳統中尋找出路,把兩者有機地結合。 |
讓兒童粵劇與親子教育,民族文化開心接軌。
70位小朋友誠意呈獻,請支持”師公出馬”
10月10日新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