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體適能高峰會2017」最新調查發佈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Feature

陽光不敵藍光「屏幕時間」勁超標 讓港童「重見天日」
學校家庭需齊關注 防止港童新「病態」

1DX_0147

香港物質充裕,近年電子產品成新一代父母「湊仔佳品」,「電子奶咀」的稱號應運而生。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下稱總會)最近一項調查發現,近七成年齡界乎三至六歲香港幼童每天的「屏幕時間」遠超國際建議的上限。2016/17學年新入學幼兒班(K1)幼童的體能表現,遜色於2015/16學年的同齡幼童,意即初入學幼童的體能表現有走下坡趨勢。上述情況令人憂慮,學校及家長需要多加關注。

1DX_0229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於2017年7月8日舉行「學童體適能發展高峰會2017」。衞生署助理署長(健康促進)馮宇琪醫生、總會會長黃平山醫生、總會主席鍾伯光教授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鄧詠茵等主持活動開幕典禮。「賽馬會學童KEEP-FiT方程式」研究顧問汪國成教授太平紳士及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鍾慧儀教授於高峰會公布研究結果。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女士與在場逾200名幼稚園校長、老師及體適能教練分享戶外遊戲對小朋友身心發展的益處。另有兒童體適能導師及幼童親身示範幼兒健身操及分享在幼稚園推行跨學科體適能課程的心得。

使用電子產品  學校及家長輕視超標 勢成港童新病態
總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推行「賽馬會學童KEEP-FiT方程式」計劃[H2] ,目標為香港3至6歲幼兒體適能發展訂下首個標準,供學校和家長參考。

1DX_0276

於本學年2017年1月完成家長問卷調查分析(樣本數目約1,200份),結果發現近七成年齡界乎三至六歲、就讀於本地幼稚園的幼童每天「屏幕時間」(即使用電子產品或進行顯示屏幕活動的時間)多於一小時。根據同一調查發現,於上課日及周末,幼童每天的平均屏幕時間分別為125分鐘及115分鐘左右。根據國際兒科醫學權威機構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6年的最新指引,二至五歲幼童的平均屏幕時間應限於「每天不多於60分鐘」,而家長需要陪同幼童使用電子產品或進行顯示屏幕活動,以確保該些屏幕時間都是具質量、且對幼童身心帶來裨益的。由此可見,香港幼童「屏幕時間」較國際建議水平超出一倍左右,情況極不理想。鍾慧儀教授提醒,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屏幕時間過長對幼童身體、心理及社交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延誤兒童的語言、專注力及認知行為發展,其禍害絕不能輕視。

5D3_8960 1DX_0290

讓港童遠離「藍光 」 擁抱「陽光」
眾所周知,體力活動有益於幼童的全面發展。香港衛生署建議,二至六歲幼童每天分段進行並累積至少180分鐘(即3小時)的體能活動量。根據總會調查發現,於上課日及周末,分別只有51%及31%的幼童能達到衛生署所訂立的體能活動量指標。到公園及公眾遊樂場玩耍可說是大部分幼童夢寐以求的快樂時光。可是,調查卻發現四成家長表示幼童到公園或公眾遊樂場活動的每周頻次少於一次。王見好女士及鍾慧儀教授都指出,相比屏幕活動,戶外遊戲益處較多。除身體及運動技能的效益外,戶外遊戲亦都可以增進幼童的抗逆及抗壓能力,提供更多機會讓幼童學習自律和與別人相處,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感。

5D3_9129

遠離藍光   擁抱陽光  提升幼童活躍指數
鍾慧儀教授指出,周邊環境設施及配備(例如公園或遊樂場)的多少,不足以增加或減少幼童戶外活動的參與機會。唯有父母對體能活動及戶外活動的取態能夠決定幼童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有見及此,總會建議學校與家庭積極互相配合,致力減少幼童屏幕時間,與幼童一起多做伸展健身操,增加幼童進行戶外活動的機會,實行「遠離藍光、擁抱陽光」行動,提升幼童「活躍指數」。

 

简体

editor

Loverkids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