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粵劇人

從文化、學術層面看「查篤撐」兒童粵劇 (上)

我在廣東粵劇博物館的籌辦中接觸到香港「查篤撐」。作為一個兒童粵劇協會,令我這個想把粵劇收入博物館的人眼前一亮,面對我們天天喊保護的嶺南文化也好,廣府文化也好,正嘆著被外來速食文化衝擊得體無完膚的無奈,「查篤撐」先是與香港的英文背景結合起來,又與中國文化的回歸,和香港草根的廣府文化回歸結合起來。十年後的今天,甚至有小朋友說升讀小學,都要找間有「查篤撐」的學校,這一點又為我這十年的觀察催生更多感慨。

CHA DUK CHANG

20120817-ChaDukChanglv3-1

因為要做粵劇文化,十年來,我一直跟進香港「查篤撐」的發展。按照余慕雲先生的遺願,我一直把「查篤撐」作為自己的課題。2003年,馬曼霞1997年寫的《月亮姐姐睡何鄉》在沙田大會堂再度公演,余慕雲先生帶我認識「查篤撐」,我倆成了不速之客,給「查篤撐」帶來不少驚喜。之後的這些年,差不多每隔二年,「查篤撐」就在香港上演一部新戲。每次到場所見,都是熙熙攘攘,座無虛席。懷著這一衝動,2003年底邀請「查篤撐」到佛山參加《英語粵劇研討會》,演示了英語戲曲《醉打金枝》,我感受了一個粵劇的新介面。2004年,要搞一個兒童粵劇專場,我又想到「查篤撐」,馬曼霞回應的是小朋友貪玩惹禍不溫書的《月亮姐姐睡何鄉》,兒童的天性和舞臺的唯美,給粵劇贏得了觀眾。從2007年底的《灶王爺爺》,到2008年暑假,我約佛山青年粵劇團輔導他們排練馬曼霞的新作《點解點解大封相》,並引薦其中一個選場參加第二屆深圳(羅湖)粵劇節,再到《落難三眼小神仙》2011年在香港、2012年在佛山的公演,我都伴隨「查篤撐」的大、小朋友一齊拍掌、一齊感動、一齊體驗小朋友慶祝自己成就的「火雞會」,非常清晰地捕捉到香港這個經歷了長期殖民文化覆蓋的社會中,不管出國留學還是留港打拼,對粵語地區傳承粵語為主體的民族文化、廣府文化的深深渴求。


從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到鋪天蓋地的迪斯可,一切都變得非常短暫。粵劇,這個被時下認為過時、老土的藝術形式,確實存在發展的需要。而簡單地把以往流傳的,都像倒掉嬰兒洗澡水一潑了之,卻是當今社會習以為常的問題。面對現代流行文化的種種衝擊,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在近二、三十年日漸退出生活視野,國際上正在引以為豪的國力文化背景,在國內80、90後心目中日漸不為所知。

多少年後,我們忽然發現,我們缺了些什麼,而且還是像身份一般重要的東西。我們不明白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快,之所以不能代替一切,是因為現實中還需要積澱著本質屬性的經典。我們的文化是由我們的環境和經歷決定的,粵語是中國的一大語系,尤其粵劇是廣州方言的戲曲藝術形式,與廣州話語系九個聲調的特點密切相關,與廣州方言和廣府生活方式的存在和發展密切相關。比如廣州話中的撲水、踏水、爆棚、棚尾拉箱等便是戲行行話引伸的生活用語,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可見粵劇在粵語文化中的重要性。

20120817-ChaDukChanglv3-2

時下粵劇的商業演出,確實吸引不了多少觀眾,倘若在諸如觀眾斷層、流行文化衝擊、娛樂形式繁多等外在因素方面探究和應對,無異於隔靴搔癢。古往今來,只有那些真實地表現普羅大眾的生活,從本質上反映他們的願望、訴求的文藝作品,才會贏得人們的喜愛。當下的粵劇,內容缺乏時代氣息,與普羅大眾的現實生活十分疏離、隔膜,無關痛癢,舞臺上老是演不完的帝王將相,唱不盡的才子佳人,道不完的忠孝節義,說不厭的宮廷傾軋…同一種類型的劇目演出繁複,同質化的孤芳自賞成為粵劇存在的常態。而藝術風格迥然卓絕的劇目和表演,特別是以獨特的視覺,質樸的演技,真實地反映當下生活,表現普羅大眾思想情感、人生遭際並引起共鳴,令人驚喜、乃至拍案叫絕的劇目和演出確實難得一見。「查篤撐」的兒童粵劇,雖是冰山一角,不能要求太多的技巧,甚至不少行家還不屑將其列為粵劇,而它的生活氣息,它的藝術規範,它的群體指向,令其「在香港兒童粵劇史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劇本內容以小朋友日常生活為題材,特顯小朋友天真瀾漫,躲懶貪玩的本性。全劇所選配的曲段均是傳統粵曲唱段,沒有偏離粵劇的基本程式。」2003年全劇觀賞《月亮姐姐睡何鄉》後,余慕雲先生撰文說「…《月亮姐姐睡何鄉》是香港第一部全本兒童粵劇,它是改良粵劇,值得指出的是它各方面看來都有粵劇味,它對增進兒童粵劇認識、愛好,對培養粵劇接班人,培養粵劇新觀眾,都有一定的貢獻…」。我也曾經肯定:「…手法新奇,場面互動,小朋友是粵劇的主角,一改讓孩子扮大人的尷尬,讓孩子在粵劇的臺上台下,用真性情演活了自己…《月亮姐姐睡何鄉》改轅換轍,從培養兒童的興趣著手,以大膽的探索,點亮了又一盞振興粵劇的啟航燈…」。


在我們近十年的考察中發現,馬曼霞主持的香港「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採取跨校際的方式,把香港各區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的學生、家長、教師、校長組成龐大的互動體系,以粵劇學習、排練、演出的形式,利用漢字、方言、風俗、成語、民間故事等元素,用心編演適合兒童參與的兒歌、長劇。為致力和參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承,乃致「三碗靚牛腩麵」的生活詞彙,也富有情趣地成了他們引導兒童認識粵語六聲的手段。他們從4歲至12歲一批批培養、更替的模式,探索傳統文化寓教於樂的嶄新途徑,對漢文化在香港社會的保存和粵劇觀眾在香港現代社會的培養,形成一個成功的範例。這種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遊戲的方式,從興趣入手,讓兒童在娛樂當中通過粵劇的學習、排演,讓小孩在滿足天生表演欲的同時接受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路,在一個速食文化的年代,在一個抱怨粵劇式微的社會,竟然堅毅地走過了十個年頭,竟然在家長、學生的千呼萬喚中完成了一場又一場近百人同台演繹的全本大戲。因為有這個把小朋友鍛練得願意學習,不怕困難,懂得團隊協作,甚至把一個個十二、三歲小孩造就得當家作主,打造成一出出長劇的舞臺總監的平臺,不少有過「查篤撐」經歷的學生,都有一種不情願離開「查篤撐」的情結,「查篤撐」甚至成為留外學子自覺尋找和依賴的文化背景。2012年的復活節,「查篤撐」4歲的「小元帥」、六歲的「小神仙」是我策劃佛山、廣州、香港、深圳四地首次《兒童粵劇創作與粵劇市場保育發展研討會》的示範中,最引人關注的亮點。其中,升讀了中學的「青春無敵四人組」是因為非常認同「查篤撐」而自願回到這個大家庭包攬台前幕後義務的「老」會員,他們出色的協調能力,也令臺上臺下倍覺驚喜。倪惠英、郭鳳女、何篤忠、葉兆柏等粵劇名家坐在台下投入得頻頻擊掌,直呼有趣。2012年7月幼稚園舉辦104個高班小朋友用粵劇形式進行的畢業典禮,場面之熱烈,情感之真切,也讓廣州、佛山前往觀摩的校長們流下感動的熱淚。這不能不說是「查篤撐」十年探索「以粵劇為工具,借舞臺作教室」的成效,不能不說是讓粵劇得到認知和振興的一次新的啟航。

在互聯網上,有個叫「謙仔媽咪」的博客這樣描述:(下期續)

梁國澄
「查篤撐」藝團顧問、前佛山市博物館館長、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2年7月24日於佛山
(轉載自「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十周年特刊)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