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代价

Library Books

香港多年的精英教育
面对学生多,学位少的僧多粥少教育现象,难免要以考试定英雄,决定大学学位谁属。由百多年前香港只一间香港大学开始,就已形成一个“精英教育”制度。

如何看出学生是否优秀?明显能晋升大学的便是尖子,直至今时今日,也是简单直接的衡量标准。

如何取决学校是好是坏,Band One或Band Three?看入读大学的成功率!

於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吗?不,是为协助学生进入大学而教育。

於是,课程安排上只能因应考试范围而教学,范围既多且深,暑假也要每个科目轮流补课,一个星期数天额外繁重的课堂,已不容易应付,考试范围以外的学科知识,还敢教吗?

但却要预留时间兼顾考试技巧,tip题目,操练past paper。这些技能与学习有关吗?明显没有!只与考试有关。

在成败论英雄的实际环境下,学校无奈要将教育角度调教到“考试要求”上,努力栽培学界精英。

如何界定精英?
成绩为绝对衡量点。观乎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奖学金,优异成绩是基本的准则,只是在众多成绩优异的申请者当中,再加以审视申请人才艺,及服务,以决定奖项谁属。但,甚麽叫成绩好?简单一个思考:一位诗文精练,行文流畅的学生,参加文凭考试中文科,可以取得5** 的成绩吗?不一定。那麽,如何界定精英?便是能够应付该份考卷的学生。

精英教育的代价
如果精英是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进度难免要依精英的程度安排。也因此,可能便要放弃同班学生程度的差异,因为要赶教学量,要赶教学时间,跟不上的也未能停下照顾。

代价便是“非精英”学生!课程快车,要快,要准时到站,一旦落後跟不上的,也等不来了。但这些学生可能是热心服务,有领导才能,积极人生的,然而,这都不是“精英教育”底下“好”的定义。

“精英教育”好吗?好,只对於精英而言,因为是为他们度身定做的,或调过来说,这些精英幸运地碰上了一个适合他们的教学准则。在另一个制度要求下,他们仍是精英吗?


Email : editor@lovekids.com.hk
本专栏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editor

Loverkids編輯部